您好!欢迎光临三僚堪舆文化!
微信
全国咨询热线
0797-5238888
13076513991
新闻中心
网站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行业资讯
十三陵之英宗裕陵
发布日期:2020-03-09

十三陵之英宗裕陵


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、周氏的合葬陵墓 。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, 建于天顺八年 (1464 ) 占地262万平米。

石门山是天寿山西峰右方较低的一道山峦, 尊贵程度不可与西峰同日而语;然而,其形如覆钟,周正庄严,仍然不失为一道巍峨的天然屏障。裕陵落脉自石门山中部发出, 盘桓而下, 总体形状, 为一马鞍形,及至山脚,稍为低平;过沟复起,直达陵后。裕陵的落脉长度约有一公里之遥,论其高大起伏,生动鲜活,虽说不如长、献、景诸陵,然与茂、康二陵相比,也算相当不错了。

落脉在穴后结形成了一个高约50余米的椭圆形山包,这就是风水家所谓的"金星"峦头了。如果说裕陵的落脉比较一 般,那它的这个来山却是无可挑剔的。不高不低,不歪不斜, 坡度平缓,形如乳峰,在十三陵中,只有长、献、泰、庆诸陵穴星,才可与它姐美。根据形状推测,有可能在建陵时进行过加工。裕陵位于陵区北部中央, 和大红门几乎是正南正北方向。 从裕陵到大红门,实际是整个陵区的中轴线。站在裕陵明楼上四望,阳翠岭与大峪山相对,潭峪岭与虎峪山相对,龙山与虎山相对,德胜口流水蜿蜒于右,十三陵水库潋滟于左,湖光山色,尽收眼底,直如一幅水墨丹青。这种气势,却是裕陵所独有的,连长陵也未免有些逊色。

裕陵蝉翼龙虎已无痕迹,唯有虾须合水渠道犹存,依稀可以验证当年规制。裕陵左侧是一道高约数十米、长达1.5公里的山岗。山虽不高,也不算长,但山上长满树木松柏,郁郁葱葱,宛如一道游龙;其右是宝山的落脉,自主山悬垂而下,及至平川,悄然俯伏,如同一只卧虎。这就是裕陵的第一道龙虎。在风水家眼里,龙盘虎踞,别有一番身价。裕陵的第二道龙虎由长陵来龙和大峪山北部的黑山头组成。长陵来龙蜿蜒雄壮,黑山头高峻挺拔,盘龙卧虎,与第一道龙虎有异曲同工之妙,黑山头量然比长陵来龙高大许多,由于距离稍远一些,视野感觉也不失平衡。 裕陵的第三道龙虎, 由东边的阳翠岭和西边的大峪山组成。永、昭二陵,如同两阙,拱列左右、进一步增加了裕陵的深广与尊崇。裕陵陵宫朝向为南偏西20°, 与大红门之西的虎山遥遥相对,这便是裕陵的案山。登高望远,北京西山与太行山诸峰, 高高低低、重重叠叠, 一如跪拜的群臣,那都充作裕陵的朝山了。

裕陵左侧沟水顺流而下, 经神功圣德碑亭后的单孔桥绕向西行,与右侧谷水相汇,构成了裕陵的第一道交合水。裕陵的第二道交合水由献陵沟流水和锥石口流水在陵前1 5公里处交汇而成。 裕陵的第三道交合水, 由老君堂流水和德胜口流水在七孔桥西汇交而成。水系天成,纯属自然。

由裕陵之前四看,来山、主山,节节拔高,屏障其后;案山、朝山,远近相迎,罗拜于前;两山排闼,龙腾虎卫;三水交汇,金裏银镶;裕陵玄宫,依脉而建,在整个画面中,处于视觉中心的位置, 苍松劲柏,层层围绕,红墙黄瓦,熠熠生辉,正是"万绿从中一点红"了。

裕陵建筑,在十三陵中,属中等规模,次于长、永、定三陵,与茂、泰、康等诸陵相仿。与前代帝陵不同的是,裕陵中埋葬着两个皇后。这就是前文中所说的孝庄后钱氏和孝肃后周氏 。值得奇怪的是作为元配皇后的钱氏, 死后棺椁放在侧室之内, 而周氏的棺椁倒放在正殿之中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天顺八年(1464),英宗逝世。因钱皇后无子,贵妃周氏的儿子朱见深即位,是为宪宗。宪宗即位之后,尊钱皇后为皇太后;周氏母以子贵,亦被奉为太后。五年之后,钱皇后逝世。在封建社会里,由皇后而尊封的太后,比妃子因儿子即位而尊封的太后要尊贵得多;加之英宗有"钱皇后千秋之后与朕同葬"的遗诏,钱皇后与英宗合葬裕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,这件事给周后却带来了极大的压力。此前明代的帝陵中都葬的是一帝一后,如果钱皇后与英宗合葬在一起,那自己"千秋"之后身葬何处呢?儿子是皇帝,自己却不能附葬裕陵,太没面子了!为了使自己"千秋"之后能与英宗同寝,她主张为钱氏另择福地,宪宗也顺从母意,不主张合葬。

元配皇后不能与丈夫合葬,旷古未有。这件事既违英宗遗诏,又不合礼制,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。他们头顶烈目,冒着酷暑,哭拜于东华门外,自辰至西,不肯离去。在强大的压力下,宪宗与周太后不得已答应了大臣们的请求,但还是把钱皇后的棺椁置放在地宫东侧殿内, 而且闭塞了与主殿的通道。弘治十七年(15o4),周后逝世,她的孙子孝宗在安排葬事时才发现了这件有悖于常礼的事情。 孝宗本想依制改葬,因钦天监奏称次年"岁向不利",故搁置未行。只是将凌恩殿内的神主牌位重新进行了安置,英宗居中,钱氏居左,周氏居右,总算给了钱氏一些公道。由此裕陵开创了明陵一帝多后的丧葬模式 。

 墓主简介

正统皇帝朱祁镇为宣宗长子,生于宣德二年(1427)十一月十一 日 。 宣德三年立为皇太子, 宣德十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, 次年改元正统。

朱祁镇是一个昏庸的皇帝。他登基时只有9岁,由于有太皇太后的贤明,杨荣、杨士奇、杨溥等老臣的辅佐,开始时还能按照仁、宣两朝旧制行事,政治还算清明。而后几年,随着太皇太后和三杨的逐渐谢世, 司礼监太监王振倚恃英宗宠信, 逐渐把持了朝政大权。正统十四年(1449)七月,蒙古瓦刺部大举南犯。英宗在王振怂思下,不听王直、于谦等大臣劝阻,亲率五十万人马,仓卒出征。由于英宗、王振无任何军事经验,又不听从百官劝谏,大军徒劳往返,来回奔波。八月十一日,才到达怀来县的土木堡,即被瓦刺军赶上,团团围住。第二天,数十万明军全部被歼, 五十余名文武大臣阵亡, 英宗也被瓦刺军俘虏。护卫将军忍无可忍,举起铁锤,将王振砸死。这次事件,史称土木之变"

败报传到北京,百官大哭。太后孙氏下沼,立英宗的两岁儿子朱见深为太子,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钰监国,总理朝政。九月,廷臣合辞呈请,皇太后同意,命郕王即皇帝位,尊英宗为太上皇,次年改元景泰。

景泰帝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, 布置了北京的城防,军民同仇敌忾,打败了攻到北京城下的瓦刺军队,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。景泰元年,瓦刺部将英宗放回。英宗回到北京,虽然名义上还是太上皇,但不能参与政事,儿子朱见深也被废为沂王,这是他无法接受的。经过八年的韬晦与密谋,机会终于来到。

景泰七年(1456)十二月二十八日,他趁景泰帝病重之际,联络了大臣石亨、张机、杨善和太监曹吉样等人,打开禁宫,闯入奉天殿,威逼朝臣,宣布复辟,再次登上皇帝宝座。 历史上将这次政变称为"夺门之变",英宗复辟之后,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,废景泰帝为印王, 杀害了抗击瓦刺有功的于谦, 又用香木雕王振像, 招魂以葬。 此后, 政治日趋腐败。

天顺八年(1464),英宗去世,享年38岁。临终遗诏, 停止妃嫔与宫人的殉葬制度,这大概是他执政后期做的惟一好事。孝庄后钱氏,英宗元配。  "土木事变"之后,为赎英宗还朝,她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,终日哀号,祈求神灵保佑英宗,累了就地而卧,以致伤残了一条腿,哭瞎了一只眼睛。英宗还朝之后,被囚南宫,郁郁寡欢,钱氏则日日相伴,曲为功解。她没有儿女,英宗十分怜悯,临终之时遗诏钱皇后死后与他同葬,宪宗成化四年(1468)六月,钱氏丧,九月葬裕陵。孝肃后周氏,宪宗生母。英宗在世时封为贵妃,宪宗继位后尊为太后。弘治十七年(15o4)一月去世,四月葬裕陵。